首页 > 热点专题 > 政协湖南省第十二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 > 委员提案
关于积极探索养老新模式丰富发展“艺术养老”服务的建议
关于积极探索养老新模式
丰富发展“艺术养老”服务的建议
蔡 霞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人口结构发生了重大转变,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我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最基本的国情之一。我国是老龄化进程最为迅猛的发展中大国,日益严峻的人口老龄化形势对我国财力保障支撑、服务体系建设、家庭个人负担产生巨大影响,已经成为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长久治安的重大战略问题。2016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有效应对我国人口老龄化,事关国家发展全局,事关亿万百姓福祉”。统计分析2009年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达到1.67亿,到2026年达3亿,到2051年将达到4.37亿人口的峰值。我国是在经济发展水平还比较低的阶段就进入老龄化社会,有别于发达国家在经济高度发展基础上步入老龄化社会,目前无法满足老年人全部入住养老机构的需求。因此我国在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上不能照搬西方的高福利模式,必须从中国国情出发,立足我国老龄化人口的特殊性需求,探索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应对老龄化之路,构建中国特色养老保障战略。
我国拥有56个民族,各民族间的文化生活差异较大,南北区域间的文化也有巨大的差异。由于经济发展和文化发展的不一致性,造成养老服务发展失衡。发达城市生活的人们,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物质生活条件得到进一步的提升,精神和心灵的满足成为人们所追求的重要生活目标之一。大批老年人从国家建设的岗位上退休,不仅需要重视养生,更需要重视养心。如何更好地提升老年人的幸福指数就成了养老工作的重中之重。当前机构养老、社区养老、居家养老、保险养老、智能养老、民间非主流的结伴式养老等养老模式百花齐放,大部分养老模式还停留在自然属性上,没有从根本上启动老人的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各地应紧密结合实际情况,科学制定养老服务体系总体建设规划,创新发展“艺术养老”服务新模式,实施分类养老。
“艺术养老”服务业是新常态下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新兴产业。中国孝文化传统背景下,子女们工作上尽管面对社会巨大的竞争压力,根本无法抽出精力和时间陪伴老人,但始终不愿把老人送进养老院。这就造成一部分身心健康、有文化有素养的空巢老人郁郁寡欢守在家中,而老年大学也无法满足他们深层次的精神需求。“艺术养老”服务这种新模式的出现,将成为老人成就人格尊严的一种转换,有效解决老少两代人的心理障碍。它是以沟通情感、拥有健康体魄与心态为基本内容,以张扬个性、享受快乐、愉悦精神为特征的一种新型养老方式,不仅为老年人的艺术才能提供一个巨大舞台,有利于老年人艺术潜能的开发,有利于老年人身心愉悦、健康,还能有效提高老年人养老生活的质量,更好的使老年人找到人生的意义和自身价值,提升老年人生活幸福感。
因此,建议省委省政府制定鼓励积极探索养老新模式,丰富发展“艺术养老”服务的政策和规划,以最大限度地满足新时代老人们的精神和心灵追求。
1、 政府部门要积极参与并鼓励社会力量投入到艺术养老服务机构的建设中去。加强对于艺术养老新概念的宣传力度,鼓励老年人群居养老,重塑生活习惯,通过相互学习、静养修心、文体娱乐等丰富生活内容,有效融入环境,使老人以爱的方式互相关爱、共同生活获得温暖。
二、艺术养老服务业的发展空间值得期待,蕴藏着巨大商机。艺术养老新模式是一项可以不断复制的模式,可以打造全国养老品牌形成连锁经营的体系,带动整个养生养老产业链的深度延伸。不仅适应老年人口,也能吸引在职人员的浓厚兴趣,甚至成为单位福利、子女尽孝的特色礼物,单身老人寻找老年伴侣的场所选择。政府部门可从长远考虑,给予充分的投入,并通过互联网呼吁全社会对艺术养老模式的关注,让全民共同参与养老事业,让更多的养老资源有效汇聚,给予投资艺术养老服务机构的企业相应的政策支持,实现全民关注、全社会努力的养老新局面。
三、艺术养老服务机构的配套设施应建设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生态舒适、环境典雅,能同时容纳一定规模人群生活起居学习。从老龄人的心性出发,安排医疗、健身、休闲、等为一体的服务,将“防、治、养”贯穿于日常生活中,让老年人感觉生活在人间乐土。
四、艺术养老服务机构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为课程体系,开设多样化的艺术专业培训课程,聘请高层次的艺术家、教授专家授课。除声乐、器乐、舞蹈、戏曲以外,拓展更多的艺术门类如:摄影、书法、美术、作曲、模特、服装设计等。根据老人的个人喜好与自身条件选择课程,让每一位老人都获得心灵的寄托,燃起对艺术的追求。让退休前没有完成业余爱好的老人实现过去的梦想,让孤寡老人不再受孤独的煎熬,以老年充裕的时间资源去追寻民族的精神家园,充分发挥老年人成熟智慧和自身特色,使老人同样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力量。实现“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的艺术文化养老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