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热点专题 > 政协湖南省第十一届委员会第五次会议 > 大会发言
唐承丽委员代表九三学社湖南省委的发言——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创新型湖南建设
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省科技创新水平不断提高,取得了全国第7位的国家科技奖励数、第10位的专利综合实力和第11位的区域综合创新能力,“自主创新长株潭现象”备受瞩目,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作用明显增强。但不容回避的是,我省科技创新还存在一些突出的短板。
一是科技投入力度有限。“十二五”期间,虽然我省财政科技经费投入从3504亿元增加到6626亿元,但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从2010年的13%降低到116%,也是中部地区中唯一下降的省份。二是科技资源配置分散。我省科技资源呈现“碎片化”、“孤岛化”趋势,资源聚焦度、开放度、共享度不高,服务基层、服务县域经济和惠及草根方面的短板尤为突出。三是科技投入绩效考核不尽合理。事业单位的科技投入和科技成果管理完全沿用一般国有资产或固定资产投资的管理制度,经费开支缺乏弹性,研发和成果转化的活力得不到充分释放,难以真实全面客观地反映投入绩效情况。四是人才队伍建设亟待强化。2015年底,全国共有5208名海外高层次人才入选国家“千人计划”,我省仅有84人(团队),远低于湖北的274人(团队)。2016年初公布的第十二批国家“千人计划”青年人才中,湖北入选53人,湖南仅入选1人。五是科研个体化现象日益突出。当前科研个体化、分散化倾向较严重,少数人垄断科研资源现象较突出,全社会创新要素紧缺与部分单位基础设施闲置矛盾日益突显。上述问题将加剧项目、资本、成果等创新要素外流,导致产业空心化,制约我省科技创新事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为此,我们建议:
一、强化组织协调,加大资源统筹力度。建立部门联席会议制度,集聚各级各部门科技资源,系统布局相关重大科技工程,着力统筹解决科技创新的突出短板,抢占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制高点。
二、实施区域性重大科技工程。一是打造科技创新区域中心。协调推进长株潭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创新基地建设,开展具有湖南特色的政策试点工作,深入推进军民融合创新,强化文化与科技融合创新,加快推进院所转制和新型科研机构培育试点,打造科技供给核心区。二是实施科技创新重大工程。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统筹整合资源,重点推进工业互联网、新材料、纯电动汽车、生物医药成套设备和新一代信息技术等关键技术创新工程。以集中突破一批支撑产业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带动科技创新整体跃升。三是提质升级协同创新平台。实施湖南省制造业创新中心(工业技术研究基地)建设工程,加快组建“国家轨道交通高端制造协同创新平台”、“量子计算与北斗导航协同创新中心”、“智能输变电装备与能源检测协同创新平台”等由部省共建的国家级协同创新平台。
三、实施创新人才建设工程。一是培育引进高层次人才团队。针对我省重点产业发展需求,定期编制发布高层次紧缺人才需求目录,加快引进一批国际高端人才、行业领军人才和创新创业团队,在项目建设、创新平台建设等方面给予资金支持。二是加快构建湖湘特色创新型人才服务体系。积极对接国家“千人计划”、“万人计划”,加快建立对接国家人才计划的后续配套支持机制。实行外籍高层次人才绩效激励政策,支持其在湘创办科技企业或参与科技创新活动。三是完善人才管理评价机制。支持高校、科研院所探索试行人才专项编制使用制度,对急需紧缺的高层次人才采取特设岗位方式引进,实行弹性编制管理;支持在高校兼职的企业科技人员直接参加专业技术职称评定;建立完善民营企业从业人员、自由职业者职称评定制度。
四、实施创新环境建设工程。一是加快完善“1+X”的政策体系。“1”指一个总体实施意见,即《关于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科技强省的实施意见》。“X”是指协同省直各有关部门,推动出台一批配套的实施细则和改革文件。通过部门联动、政策联动,汇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工作合力。二是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推动科研项目经费管理改革,扩大高校院所管理权限,加大绩效奖励力度,为科研人员潜心研究松绑助力。创新财政科技投入方式,探索建立“以赛代评、以奖代补”的项目评审支持机制和“面向结果、面向绩效”的经费后补助机制,综合运用股权投资、风险补偿等多种方式引导和撬动社会资金、金融资本进入创新领域。三是加强创新文化建设。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和创新文化建设。大力弘扬“敢为人先”的湖湘文化,建立健全“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容错、纠错机制,营造良好的科研创新氛围。
发言人工作单位和主要职务
湖南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教授党派九三
界别九三